这幅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来得并不容易——很长一段时间,湘江岸边工矿、化工企业林立,无序开采和排放,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。2013年,湖南把湘江保护和治理列入省“一号重点工程”,制定并滚动实施三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掀起一场“治污风暴”。
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的“前沿阵地”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领衔的科研团队,围绕重金属污染的“世界级难题”,引领污染防控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排,形成了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、重金属“三废”污染控制与资源化、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,探索研发出3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。
在衡阳市水口山,国内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株洲冶炼集团经历了“一升一降”——企业的废水回用率从50%上升至超过90%,产生废渣量从一天近100吨,降至“一个月只用4个编织袋即可装满”。
企业的绿色转型,背后依托的是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的“湘江冶炼重金属固废利用”“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”等技术的深度应用。如今,这些技术已经在全国20余个省份的冶炼企业展开应用,为冶金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柴立元告诉记者,紧密结合冶炼行业发展新形势、新需求,团队近期正在瞄准铊等新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开展技术攻关,“让老百姓享受一江碧水、一方净土是我们持之不懈的追求。”
控源头之后,还要强修复。废矿变“花园”、荒山变“景区”的“绿色蝶变”,是湖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又一注解。
9月,“世界锑都”冷水江锡矿山,漫山青绿,郁郁葱葱,烂漫花海点缀其中,引来游人如织。“很难想象,满目疮痍的锡矿山能够再现生机。”亲身参与锡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曾国良告诉记者,长时期、粗放式的开采,矿山遍布着含有重金属的废渣,这其中又包括15万吨对环境威胁极大、处理难度极高的砷碱渣。
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、中南大学、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,历经三次技术迭代,研发出“有色冶炼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技术”,让砷碱渣处理的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逐步成为现实,推动锡矿山解“毒”复“绿”。
郴州三十六湾、株洲清水塘、湘潭竹埠港……湘江流域昔日的污染重灾区,如今都换了“新颜”。
科技赋能,一泓江水再漾清波,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2022年,湖南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.6%,排名全国第5,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100%,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到0.06毫克/升;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.6%,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
科技驱动,三湘四水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崭新变化,绿色低碳、循环发展正成为湖南发展新名片。长江岸边,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搬入绿色化工产业园的进度已达99%,“化工围江”渐成历史;四水之滨,重化工企业纷纷退出,20余个工业新兴产业链持续增链、强链、延链;全省累计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,绿色园区13家,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6家;郴州市探索“八水共治”的“水立方”模式,利用“冷水”建成全自然冷却的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,实现数据中心整体节能35%……
“科技创新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支撑。”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说,接下来,湖南将紧盯“锰三角”、“矿涌水”、砷碱渣、农业面源污染、重污染天气治理、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,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,不断健全美丽湖南建设创新体系,为实现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