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介绍,湖南水产业已经步入“千亿级产业新时代”。去年,全省水产品总量272.6万吨,居全国淡水养殖省份第五位。培育了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8家,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,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达266家,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081.3亿元。
如何推动湖南水产业转型升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?与会专家认为,要构建良种良养良销体系,培育推广在生产速度、肉质和抗病能力方面有优势的优质鱼类,探索完善生态养殖模式,壮大加工、冷链配送等产业链,对接国内餐饮名店,实现优质优价,促进产业腾飞。
此次活动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。据悉,“渔在江湖”系列活动还包括优质水产品打擂台、水产产业主题展等,将持续至12月底。
湖南: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
湘江澎湃,创新潮涌。
湖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把国家所需、未来所向、湖南所能结合起来,瞄准产业、技术、人才、平台“四个制高点”,贯通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、产业化全链条。
今年以来,湖南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、建设湘江科学城、“4+4科创工程”、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、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五大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,加快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型省份。
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,创新湖南,阔步向前。
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需求
“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,最好的风景留给研发人员。”湖南湘江新区(长沙高新区)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罗社辉向记者描绘着湘江科学城的规划愿景。
这座“科创之城”,崭新崛起于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区域,充分集聚三市创新创业、研发创造的优势资源,将聚焦工程机械、智能网联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,深化创新协同攻坚、技术合作共享,全面支持和赋能产业发展。
这是湖南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、推动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关键之举,也是湖南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需求,聚力科技创新的生动见证。
5月12日,观众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室内展区参观工程机械设备。
一张科技攻关“英雄帖”,让湖南科研人员“攥指成拳”。
满足超恶劣自然环境、超风险地质条件、超长深地下空间等高风险施工环境下的工程装备研制,此前是技术“无人区”。
产业出题,科技答题,湖南省科技厅广发“英雄帖”,支持财政经费超5000万元。
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牵头,国防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株洲硬质合金等省内外10余家优势单位优势科研力量联合申报,开展科技攻关。
“专项攻克了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,共申请专利144项,发表论文71篇,获得软件著作权17项,制定企业标准16项,实现销售收入25.26亿元,贡献税收近2亿元。”铁建重工工程师杜义康说,由该专项支持研发的成套装备和核心基础零部件,正在我国高原铁路、引水工程等领域大量应用。
“我们的改革就是要针对痛点,比如力促解决过去科技项目立项时课题领域过于宽泛等问题。”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处长徐桃俊说,湖南推动项目形成机制改革,针对湖南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,将“自由申报”变为“定向申报”。
不论资排辈、不看“帽子”,能者“揭榜”,勇者“挂帅”,市场竞争激发出创新活力。
高性能封装热界面材料,主要应用于高性能CPU的研制与开发。我国在这一领域严重依赖进口,迫切需要重点突破。
通过“揭榜挂帅”,中南大学牵头,联合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、长沙安牧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“揭榜”,实施“新一代半导体封装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关键技术”项目,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