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是部分负面论调的外在压力与企业品牌维护的内在动力形成反差,形象培塑任重道远。网上舆论针对民企带节奏、趟混水的杂音不少,唱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、抹黑民营企业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,部分网民容易被带偏,形成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。湖南民企对舆情应对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人财物投入持续加大,品牌维护活动经常开展,在对冲负面舆情时发挥着积极作用。当然,这些努力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企业品牌形象塑造道阻且长。
五是舆情服务需求多与有效服务供给少形成反差,政企联动亟待加强。民企舆论关注度和舆情风险随企业发展壮大而增加,与自身发展速度相匹配的舆情意识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,亟需专业精准有效的舆情服务。与此对应的是,全省社会领域舆情服务专业机构缺乏、服务能力欠缺,党委政府舆情主管部门对民企偏宏观指导和应急处置,政企共建舆情应对机制值得探索。
三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,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精准施策,实施靶向治疗,努力为民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环境
突出一个“宣”字,当好政策解读“放大器”。以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、压缩涉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负面论调生存空间为目标,向媒体平台传导管理压力,持续放大政策效应,提振民企舆情应对信心。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,真正帮助民企学政策、懂政策、用政策,让民企有更强的政策“落地感”。加大民企正面宣传力度,充分宣传民营经济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,讲好民营企业家故事,在全社会营造尊商重商良好氛围。加大处置举措宣传力度,精准聚焦不清楚不良信息举报方式、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民企,以及个别民企寻求公关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等问题,加强指导扶持办法、舆情应对指南、举报维权渠道等内容宣传,切实提升民企依法科学应对舆情的意识和能力。
突出一个“治”字,净化营商环境“生态圈”。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坚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“三治”并举,做到依法治网、以德润网、技术管网。推进依法治网,持续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,常态化、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,联动公安加强依法打击,切实遏制涉民企负面论调以及丑化、污名化民企和企业家歪风,以法治防范舆情于未“燃”。注重以德润网,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和网络文明建设,实施网民素养提升工程、网络公益工程,扎实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活动,让文明新风充盈网络空间。突出技术管网,以“技术对技术”“技术管技术”,深化技术管网理念,提升技术管网能力,坚决不让算法推荐左右舆论,坚决避免技术安全问题演变为政治安全事件。
突出一个“准”字,磨好舆情服务“绣花针”。做好涉企业舆情治理,既要“大水漫灌”更要“精准滴灌”,实施靶向治疗。加强调查研究,全面摸排涉民企舆情风险点,详细了解舆情治理诉求,对于共性问题,加强宏观指导,压实企业和部门责任,举一反三、防止变异;对于个性问题,加强联合会商和一线指导,分析原因、提出对策。特别是针对上市和拟上市民企,开辟“绿色”通道,提供“保姆式”舆情服务,以快制快、以精准应对压制恶意炒作,坚决防范抹黑企业、唱衰业绩、损害企业家声誉等舆情风险。
突出一个“简”字,跑出举报处置“加速度”。调查发现,举报处置工作最大问题在于取证难、处置慢、处置率低,依法从简从快办理举报线索成为关键。在坚持全国网信“一张网”“一盘棋”前提下,探索举报线索分级分类处置,制定地方处置标准和规范流程,赋予地方一定处置权,调动地方积极性,同时加强监督管理,充分压实地方责任。优化举报网站平台设计,规范举报流程,细分举报线索领域,提供必要操作指南,确保便捷、高效、易操作。加强顶层设计,简化办理流程,明确办理时限,提高办理效率,防止举报事项“石沉大海”。强化取证效能,深化执法部门协同协作,针对调研中企业反映的取证难问题,将其作为重要课题提上日程,争取早日破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