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晓环是枣庄市第十五中学的兼职教师,定期到校传授柳琴戏的相关知识和表演艺术,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柳琴戏课程,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。
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梁健介绍,学校是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,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艺术体育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多渠道全过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。
据介绍,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,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开发,强化体验教育,开展具有地方特色、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活动。
“藿香、薄荷、紫苏、菖蒲、香茅……大家制作的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材,具有提神醒脑等功效。此外,香囊也象征着幸福、安康。”前不久,学校八年级的同学们走进枣庄市中医医院,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了中药香囊,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实践课。
课堂上,同学们观摩了中药炮制过程,了解了中医理疗项目,探索了望闻问切的奥妙。学生郝帅说:“这种沉浸式的体验,让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。”
近年来,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还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,开展馆校合作,在滕州墨子纪念馆等地建立了教育基地,打造了多条文化研学路线,并联合枣庄市图书馆开展“尼山书院”讲座活动等。
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,令同学们受益匪浅。“在熏染、浸润中,我们愈发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决心要更好地学习、传承。”七年级学生王雅婕说。
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创新课程 激发兴趣
“大家看这个‘瓜’字,上方就像瓜藤,下方的瓜蔓弯弯曲曲地垂下来,瓜蔓下挂着的就是瓜了。”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,教师陆莉一边展示“瓜”字的小篆字形,一边讲解道。
“‘瓜’的本义是一种果实,比如西瓜、冬瓜、丝瓜、南瓜等。由于瓜大多是圆的,于是又引申出一些词语。”在生动的讲述中,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“活”了起来,随后的书写过程也变得更加有趣。
这是东洲小学探索课程改革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。“构建大阅读课程体系,打造丰富的微课程群,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方向。”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总校长吴建英介绍,学校不仅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等经典作为语文课程基础,还把对联、灯谜、谚语、民间故事以及家乡民谣等编入课程,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空间。
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入脑入心,老师们注重寓教于乐,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活经典。比如,在成语微课程中,结合学校京剧特色,老师会带领学生欣赏京剧经典剧目,了解唱段背后的历史故事,并指导学生学习唱腔、进行表演。“我们排演过很多剧目,如《霸王别姬》《八仙过海》等。”教师包丽华说,“在表演中,孩子们不仅迸发出学成语、用成语的兴趣,更感受到成语背后那些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。”
前段时间,在学校的阅读文化节中,五年级的学生们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。“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,比如勤劳善良的田螺姑娘”“故事情节一波三折、引人入胜,我很爱看”“从民间故事中,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、勤劳与勇敢”……翻阅孩子们的读书记录,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喜爱、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跃然纸上。
“坚持儿童本位,用乐学的方式让儿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暖相逢,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、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,让孩子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,我们将不懈努力。”吴建英说。
机构改革进展:人行湖南省分行县(市)支行账户已完成撤户备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