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家乡,陈卓认为在这里与观众是没有隔阂的,“影片情感情绪的表达乃至人文理念的输出,可能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表达得更彻底”。影片所有对白皆用长沙话,一句“一天到晚神不龙通,鬼舞十七”的台词,也只有在长沙的观影现场每每爆出哄笑。
2006年,杨恒凭借《槟榔》斩获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“新浪潮”奖。这是一部个人化的作品,编剧、导演、摄影、剪辑以至场工几乎都是杨恒一个人,所有的演员都是湘西浦市镇上的少年,设备是借的当地电视台一个熟人的,拍摄时间只花了19天,因为“人家催着要摄像机了”。那年浦市炎热的夏天,两名骑着摩托车无所事事的“黄毛”少年似乎将整个青春都消溶于这股热浪里,长镜头下的小城镇本质上是湘西固有的无序与混沌未开,但在镜头里却呈现出了台湾文艺电影特有的清澈味道。直到现在,他还是把工作室安在老家,湘西吉首。在那个小城,他是唯一的影像工作者,在他看来,那不是孤独,是真正的回归。
毛晨雨是长沙独立电影展映会的常客。
当年,他是继二姐之后,从岳阳细毛家屋场走出的第二位名牌大学生。大学毕业后,他在上海醉心于影像的研究与创作,曾与友人创办过多家影像工作室,辗转于山西、湖北等地,2004年5月,阔别家乡8年之后,他回到细毛家村拍摄独立纪录片,集中考察湖南、贵州等稻作区域的农村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结构,开始低调地拍摄,也同时实施一个周期冗长的跨媒体实验计划——“稻电影”。